孝经浅悟圣治章911
孝经浅悟《圣治章》9-11作者:朱文津原文: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成 其 德 教 行 其 政 令 “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君子为政,各方面都是人民的表率,所以民众既敬畏他,不敢轻慢;又敬爱他,不会疏远;产生的功效,就是效学他,想要成为跟他一样的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君子为政的功效,君子的价值观和榜样力量已经成为潮流,如果用现代追星的比喻来说,那么君子就是人民心目中的大明星。《御注》曰:“君行六事,临抚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象於君也。”六事,就是前面的“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君子以这样的德行出现在民众面前,自然得到了民众的爱敬。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因为君子在民众中有这样的威信,所以他实施的教化、颁布的政令,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御注》曰:“上正身以率下,下顺上而法之,则德教成,政令行也。”为政者颁布的法律、政令都是需要民众执行的,所以在政策发布前首先要取信于民,历史上,秦朝新政出台前,“商秧立木”的典故,就是通过让人把木头从城南搬到城北,当场兑现奖励,从而让民众认可你说话算数。而现在君子依靠自己的德行,取得了民众的信任,动机是很纯粹的。为了推行政令而取信于民,这是出于自利;内心有崇高的信念,展现出的身口行为得到了人民的信任,这完全是利他。通过外在的招数取信于民,与靠内在的仁德赢得民众的拥护,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君子施行教化、推行政令是顺应民心、水到渠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所以,最后就借用《诗经》上的一段话来赞美为政的君子。《御注》曰:“淑,善也。忒,差也。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君子,是指有德有位的先王,内圣外王,内在的德行至圣,完完全全是一个善人,从思想到言行,身语意无不是善,所以他的威仪、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哪有不如理如法的。这句诗取自《诗经·曹风·鸤鸠》,全诗共四章,取自第三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意为:布谷鸟在桑林筑巢,小鸟嬉戏酸枣树上。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从不走样。仪容端庄从不走样,各国有了模范形象。这是赞美在位的统治者的诗。朱熹《诗集传》曰:“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曰:“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 所以,本章前举周公配天为喻,表明圣人之德无以加以孝乎。后明圣人顺应天理人性教敬教爱,以孝治国,政教自然而成,且以悖德悖礼,对比君子六种品德,显出治国之顺逆差别,更彰显圣治之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cf/5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养生丨杀菌能力超强的尤加利精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