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ldquo疫rdquo纪事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53.html 从时令小吃看民间传统的防疫心态 □吴国霖 对于时令小吃,民间有一种神性向往的敬畏,老祖宗似乎与神相遇,往往在瘟疫、疾病容易发生的季节,适时地采取预防措施。什么时候饮什么汤、什么时候吃什么食品,处处皆有学问。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从更深层次上看,它是民间烟火气与生活经验的极致结晶,它的背后,是老祖宗和自然天地的对话。 立春这一天,大部分地区都有吃春饼、生萝卜的习俗,新鲜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称为“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今年的春天》云:“有的人家每个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做咬春,以预防疾病。” ▲艾叶煎饼顺德人在立春日喜欢“煎粉”、“吃辣菜”。煎粉是采摘水仙草、水翁叶揉搓舂烂,取其汁液,加入淀粉搅拌,然后煎成薄饼,开胃消滞,老少咸宜。小孩吃了之后,去疳积,不会生寄生虫。辣菜是采用芥菜,放在酸醋中腌制,拌以芥末、辣椒酱来吃,据说可以杀菌、生津开胃,唤醒你的味蕾。 在我的记忆中,老人家特别推崇这些时令小吃,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令,都有风味不同的小吃,而且总是有故事。 春分习俗多,吃“春菜”是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春菜”一般指野苋菜,与鱼片“滚汤”,俗语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三月初三饮酒去灾,称为“袯除酒”。在水边举火、熏香、拜祭、宴饮,祓除灾祸不吉。后经文人雅士发展成为“曲水流觞”吟诗品酒的聚会。 ▲艾糍在顺德,清明节习惯食艾糍,江南以及有些地方叫“青团”,顺德人叫“籺”。采摘艾草或艾叶剁碎,用清水洗干净放进锅里煮,将汁液拌入粳米粉、糯米粉揉成粉团,色如碧玉。顺德喜欢用苹婆叶(凤眼果叶)包裹,做成甜口的,就是麻心、豆沙、芝麻这些馅儿。刚蒸好的艾糍虽然有一点黏,却也沾不上牙齿,软软糯糯、筋道又带着馅儿的香甜气息。艾叶有抗菌作用,理血气,祛寒湿。 四月,江南一带流行吃乌米饭,乌米饭又称青精饭,由乌树叶捣碎榨取汁液浸黑糙米,蒸煮成乌米饭,具有强筋益气、明目止泻之功效,至今在湘、赣一带部分地区,仍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端午日饮菖蒲酒至于五月初五端午节饮酒驱邪辟恶的习俗,早已在汉代流行。《后汉书·礼仪志》载:五月五日时,“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端午前一日,用粽叶裹糯米及配料,放水里煮熟,于端午日吃粽子。人们采艾叶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饮菖蒲酒开心窍,祛痰湿以驱瘟病。后来,此风俗与悼念屈原相联系,使端午节有了纪念先贤之意。 每年三伏天,一般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有食汤饼解暑的习俗。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辟恶”即祛灾解难,消除暑疫。因入伏前后气候变化较大,容易患病。在顺德,还有煲祛湿粥、煲凉茶、煲蔗水、凉粉草等时令饮料。 ▲菊花九层糕小时候贪吃,我不喜欢饮凉茶,比较喜欢蒸糕、煎粉、煎饼之类的食品,除了味道、口感好,最主要可以填饱肚子。比喻重阳节的九层糕、菊花糕,都是我的最爱。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江南青山脚下,他告诉人们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将有灾祸,需上山饮菊花酒躲避。这一天,山下村寨果然被一场大火烧光,幸好人们去了山上才免于罹难。自此之后,人们在重阳之日或饮菊花酒以压邪气;或用菊花制作糕点,以示登高(糕)避邪之意,久而久之,遂形成重阳饮酒登高的习俗。菊花糕清香润肺,沁人心脾,在糕点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口数粥每逢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煮食赤豆粥,以除瘟气,避瘟疫,这是南方地区许多乡村延续下来的饮食习俗。南宋诗人范成大《口数粥行》曰:“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梁。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溥霑获与臧。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诗人范大成生动地描绘岁末年终合家团聚,喜食“口数粥”的欢乐场面,同时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民间传统留下的时令小吃习俗,原来都是有规律有针对性的,这些时令小吃的选材,质朴淡雅,皆非名贵之物,却有“四两拨千斤”的防疫功效。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中琢磨和积累的经验,以及老祖宗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 一个健康的心态比百种智慧更有力量,无论现在市面上的糕点食品多么精美,味道多么诱惑,我依然忘不了四时八节飘出的淡淡清香,时令小吃带有老祖宗温度的风味、口感,已经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头上。 本文首发于《容桂行》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撰文:吴国霖编辑:黄伟成图片来源:网络策划出品:新容城广告装饰有限公司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cf/4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年佳话师生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