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桃金娘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本文修正并删改若干字句。现重新发布。 说起小时候采摘的野果,味道甜美,随处可见,廉价又高产,能使人联想到童年结伴采摘的乐趣的,大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桃金娘。尤其是出身于华南地区农村的孩子。现在我们偶尔聊到这一果物,都会不禁相顾而笑,一副你懂得的默契,仿佛那是理所当然的!恰巧,即将来临的八、九月就是它果熟的季节了。 桃金娘是学名,依据不同地方方言,常唤作岗稔、稔子、豆稔、倒捻子,潮汕和福建地区也叫多尼,壮语念作Lwgnim(音同勒您),等等。桃金娘属灌木类植物,常见于丘陵山地,由于生长环境要求低,在气候温和的华南、南亚,甚至菲律宾、日本地区也普遍存在。由于是很常见的花果植物,关于它的故事传闻也不在少数。我们可以选出一些体验下。 唐代官员刘恂任职于广州时,整理岭南地区(主要以广东为主)的风土人情,著有《岭表录异》一书。其中有片段篇幅提到,桃金娘可用作染织、药用、充饥的丰富用处: “倒捻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得以染色。有子,如软柿,头上有四叶,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或呼为都捻子,盖语讹也。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甚暖腹藏,兼益肌肉。” 清末的徐珂整理有一部百科全书著作《清稗类钞》,其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桃金娘,粤中草花也,花似梅而微锐,色似桃而倍赤,中茎纯紫,丝为深黄,八九月实熟,青绀若牛乳,味甘可养血。粤讴有曰:‘携手南山阳,采花香满筐。妾爱留求子,郎爱桃金娘。’”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被贬到偏远的儋州(今属海南岛)时,经过藤州(今广西藤县)拜访自己的弟弟苏辙,当时看到桃金娘正是花开季节。他经由藤州往去儋州。到目的地后,果已经长熟了。这一路上,发明了东坡肉,爱好吃荔枝吃到上火的著名摩羯男吃货苏轼也没管住自己的嘴巴,而且他还热心提醒,小朋友吃多了容易便秘。以及叶子可以治病等等。基于这个理由,他还以“这东西能治病”的名义送酒吃了两百多颗…… “吾谪居海南,以五月出陆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亦颇涩沁。童儿食之,或大便难。叶背白如石韦状,野人秋夏病痢,食其叶辄已。海南无柿,人取其皮,剥浸烂杵之得胶,以代柿漆,盖愈于柿也。吾久苦小便白浊,近又大腑滑,百药不瘥,取倒黏子嫩叶蒸之,焙燥为末。以酒糊丸,日吞二百余,二腑皆平复,然后知其奇药也!”(《海漆录》) 不过后来苏轼到了海南,发现牡蛎才是真爱。另外他在下班时间,还和当地人民跑去烤蝙蝠,吃蛤蟆什么的…… 民国时期,福建籍著名散文家许地山也以闽南民间传说为题材,撰写过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福建南部一名勤劳善良的女子金娘,年幼父母双亡,自己受恶毒姑母收养,饱受迫害的她依旧仁心不变、为民谋福,最后化身为桃金娘的故事。另外,和闽南文化相近的广东潮汕地区,都把桃金娘唤作“多尼”,并且在孩童间还流传这样一首歌谣: 六月六,多尼结花笃。 七月七,多尼赤吉吉。 八月八,多尼乌一节。 九月九,多尼好浸酒。 十月十,多尼捡秋及。 和福建、潮汕等地不同的是,广西地区的桃金娘则多了些本土的传说色彩,尽管版本各不相同,但故事骨架都保留在“血滴”和“充饥”,名叫“逃军粮”的特点上。 《南国今报》曾刊载有一篇文章,提到宋朝时,随狄青出征侬智高的杨家将,杨文广初战不敌,被围困在柳州,败退入山中,正当粮食绝断之时,士兵摘食了豆捻充饥。这是桂北民间“逃军粮”的传说之一。而蓝鸿恩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里,讲述有宋朝时,宜州壮族农民起义败入山中。绝粮时,名叫蓝莎英(一作蓝萨英)的姑娘用乳汁喂伤员。挤出鲜血落地长出了浆果。蓝也因失血过多死去,“逃军粮”为纪念她而起。 另外80年代版《南宁史话》记载,南明的官军陈曾禹率兵,进攻当时被清军占领的南宁,百姓纷纷往去大塘镇逃军山避难。刘圩的李哑王,原名李化龙,因为口吃或哑巴或结巴,故叫李哑。他组织当地民军抗击,被围困在山中粮食竭尽。李哑王此时不慎被荆棘划伤身子,滴出的血掉落土壤间,长出了桃金娘,李让众人摘与充饥。桃金娘因此也成为了纪念他的“逃军粮”。 (图:英国《植物学杂志》(),桃金娘词条的插画) 除了作为甜食野果,酿酒和制糖的存在,桃金娘同时还是草药界广为传颂的药用植物。最常引用的是《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条目:“(桃金娘)可入药用……花,行血。子,味甘入脾,养血明目。”其余有,《广西中药志》:“行血。治痰咳咯血。”广州空军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咳血:二至四钱。水煎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则记其可用作治疗伤寒、痢疾、遗精和鼻衄等等。 END 黄武勋生活在别处,故乡在这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yy/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