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知识详解考点梳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作表现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用故乡营道濂溪给自己的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故世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冤案,得到百姓的赞赏。与李宽、韩愈、李士真、朱熹、张栻、黄干祠的合成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议论。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莲花的道理,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课文重点词解释及译文 三、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2、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枝都是名词作动词。蔓,长枝蔓;枝,生枝节。) 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2、一词多义 远 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远地) 清 香远益清(清芬) 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可 可爱者甚蕃(值得)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 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无实意)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而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 3、特殊句式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谓菊,花之隐逸者(判断句,“……也”表判断) 菊之爱(倒装句,宾语前置,即“爱菊”) 四、内容详解 1.作者唯独喜欢莲花的原因是什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莲进行描写的? 3.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莲花的什么品质?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4.莲是君子的化身,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就寄托在莲身上。 5.为什么作者写莲之外还写到菊花和牡丹?有何作用?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写菊花是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们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作用: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在文中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世人甚爱牡丹”,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表现作者的失望伤心。衬托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五、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yy/12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秋养这5种花,多水勤肥伺候着,盆盆开
- 下一篇文章: 给花喷点红糖水,花艳叶绿,连肥料都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