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拍摄的窑洞处于晋南一条偏僻的沟壑中,黄土窑洞依地势建在沟壑两边,中间部分则用窑洞挖出来的黄土填起成了道路。由于年代久远,大多窑洞小院都已人去窑空,或者大门紧锁,沿路而行,一个没有大门的小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院墙用碎砖头磊起来,上面栽植了花草,立面还留有小洞,院子里晾有衣服,虽不是很规整,但也打扫的干干净净,便决定进去拍摄。

大门口的一株老梨树已是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院子里的种植了各种蔬菜,几天大雨过后,更是显得生机勃勃,一株红色月季花在菜园子里格外显眼,花瓣经过风雨的洗礼散落了一地。

站在梨树下打招呼,应声出来一个老奶奶,盛夏时节,还穿着马甲,身材很是瘦弱,奶奶说你们拿着相机是不是扶贫队的,我们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说你们先进屋凉快会喝口水再拍,这大热天的真是不容易,吃饭了吗没吃我给你们做点饭吃,这地方可没有卖饭的。

我们说我们先在院子里拍摄。拍完了再回屋凉快,这是一处原汁原味的黄土小院,门口摆放着水翁,还有烧火用的柴火灶,墙上也是见缝插针的挂着各种生活用品。虽然看起来有点杂乱,但是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奶奶说这个小院里现在就住着她和老伴2个人,3个孩子都在外居住,这个窑洞小院是她们年轻时候建的,住了大半辈子了,窑洞里冬暖夏凉很适合养老居住。

院子里种满了蔬菜花草,长势都非常,还有一株牡丹花,老人说也有几十年了,现在花期已过上面结满了种子,不远处一个简易棚子里养着10多只鸡。

老人带我们去看他养的鸡。老人说这些鸡下的蛋足够自己吃了,吃不完的还可以攒些,孩子们回来带走吃,自己养的鸡下的蛋,吃着放心,年龄大了也有个事干不空虚。种的菜她们根本吃不完,孩子们回来看他们每次都能带走一些。

回到窑洞里顿时感觉凉爽了很多,奶奶说这窑洞里凉,所以自己穿得厚,前几天就因为中午睡觉没盖好,感冒了好多天才好,午睡的大爷也被我们吵醒,大爷个子很高身材魁梧,显得坐在旁边的奶奶越发瘦弱,问起二老的体重,大爷说奶奶现在最多70斤,我差不多比她要多斤,现在年龄大了瘦了,要不可不止斤,说的我们都笑了起来。

在窑洞里坐了会感觉胳膊凉飕飕的,我们告别二老继续我们的拍摄,走到院子里发现了一对很是奇怪的板凳,古朴笨拙,但又不失灵巧,我们顿时感了兴趣,蹲下来拍摄研究了一会。大爷看我们对板凳很感兴趣,就给我们介绍说这是他自己10年前做的。

问起原因,大爷说前些年孩子孙子回来人多没座的,自己就趁闲暇时间做了些,自己也没学过木匠活,但是家里锯子啥的有,卯榫的咱做不了,就另想它法,农村不缺木头。用树干锯成一截一截,然后再慢慢锯成三条腿,除了上面的面板,下面是一个整体,虽然笨拙,但是非常耐用,这都有十多年了,你看看还是很结实。

一个朋友说大爷你很有艺术细胞啊,一句说说的奶奶掩面笑了起来,奶奶说正经的板凳他也不会做,买的又嫌不结实耐用,他就自己创造了这种板凳,做完怕别人说难看,还自己琢磨着在上面雕刻了花纹,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却真实结实,孙子们回来滚来滚去当玩具玩,也没见破损。

老人坚持要送我们到大路上,给我们挥手道别。其实农村老人只要身体健康,他们按自己的的生活方式在自己习惯的窑洞院子里生活,养鸡种菜,种花,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养老方式,只是儿女们要抽时间多回家看看老人,陪陪老人。老人年龄大了真的如歌词唱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要常回家看看就行。

正如同行的朋友说的一句话,这种板凳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大家觉得大爷做的板凳怎么样?更多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欢迎留言。若喜欢这个图集,敬请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yy/1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