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舞蹈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 的 舞 蹈 温庭筠《商山早行》 李元洛 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艺术中,有一种极为高明的同时也是富于民族艺术传统特色的诗艺,就是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所说的“语不接而意接”,西方诗论所说的“意象脱节”。 倡导“脱节”译法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华裔学者、诗人叶维廉。他认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可以有两种译法,一是“云和雾在黎明时走向大海,梅和柳在春天越过了大江”;一是“云和雾/向大海/黎明/梅和柳/渡过江/春”。他认为后一种译法较前一种译法为佳,因为他觉得“缺失的环节一补足,诗就散文化了”。 意象派是现代西方诗歌和美学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该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得庞德、洛威尔和英国的阿尔丁顿等人。开创意象脱节的翻译法先例的,是西方意象派的祭酒庞德。对于李白《古风》第六与第十四中的“惊沙乱海日”和“荒城空大漠”两句,他是这样翻译的:“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庞德从翻译中见识了我们唐诗之后,他从中领悟到了意象脱节这样一种奇妙的技巧,并化用到他的创作之中去,如《诗章》第四十九:“雨;空旷的河,一个旅人。秋月;山临湖而起。”而他的名作《地铁站台》初稿是36行,最后压缩为两行,发表时是如此分行排列的: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对于他的这一作品,人们认为他是在自觉地追求中国方块字意象脱节的艺术效果。西方的碧眼黄髯儿尚且飘洋过海来朝拜我们的唐诗;我们当代的诗人难道还可以“藏金于室而自甘冻饿”吗? 这里,且让我们越过一千多年的时间长河,去看看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在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县之南,原名楚山。旁有楚水,今名刘家峪水,流入丹江。这里远古时也是楚国的发祥地和势力范围之一。温庭筠这首《商山早行》从整体来看固然不错,但它之所以声名远扬,主要还是由于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关于这一联,除了清代颇有见地的诗评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一时失手,竟然批评它是“村店门前对子”之外,历来得到人们的赞赏。例如一代文宗的欧阳修,不仅在《六一诗话》中誉之为“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而且还仿作了并没有出蓝之美的两句:“鸟声梅店月,野色柳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明代李东阳的评论则不但是从诗的意象着眼,同时还初步接触到了温诗意象组合诗艺的特点,比欧阳修大大深入了一步。他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到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麓堂诗话》)温庭筠这一联,只是生活和他的心灵交会所发出的诗之闪光。他也许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是运用了何种技巧。然而,这并不妨碍诗论家们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称之为“语不接而意接”,或曰“意象脱节”。 意象脱节的诗艺特征,就是根据汉字的象形和一字一意的特点,在诗句的组织结构上,努力省略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而只让实词特别是其中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诗的意象。这是语法标记十分明确的印欧系语言所无法做到的,因为在汉语言文字里,关系词的有无可以有很大的伸缩性,而印欧语系在有关系词的地方则不能省略。在温庭筠之前,杜甫已经探索了此种诗意的奥妙;他曾经点化庚信的“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为“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重经昭陵》),他在湖南衡阳送人去广州的诗中也有“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之句。此外,“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杂诗》)、“风烟巫峡远,台榭楚宫虚”(《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白狗黄牛峡,朝云暮雨祠”(奉使崔都水翁下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等等,都是意象脱节的范例。 早在宋代,吴沆在《环溪诗话》中就曾引张右丞的话,论及老杜的这种诗艺。他说:“杜诗妙处,人罕能知。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如‘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也是好句,然‘露’与‘星’只是一件事;如‘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亦是好句,然有‘孤城’,也有‘返照’,即是两件事;又如‘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沙’,有‘鼍’也、‘风’也、‘浪’也,即是一句说三件事;如‘绝壁过云开锦绣,疏松夹水奏笙簧’,即是一句说了四件事;至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即是一句说来五件事。惟其实,是以健,若一字虚,即一字弱矣。”到了清代,黄生在《杜诗说》中谈到杜甫《雨夜更题》中“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这两联时说:“下联句中不用虚字,谓之实装句。苍玉佩,翠云裘,点簇浓至,与三四寥落之景返照,此古文中写照传神之妙。”温庭筠继承了老杜的“实字句”的诗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每句全是用三个实体性的名词组合,省略了其中的关联词语,意象极为鲜明突出,从这里可以看到意象脱节的诗艺遣词造句的特点。 意象脱节的诗艺,能极大地增强诗的意象密度,以及诗句的劲键的张力。同时,因为意象与意象之间省略了那些关联的成分,语虽不接而意蕴若断若续,所以就提供了广阔的让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天地。在温庭筠的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0个字表6件事物,密度极高,力度极强。写他乡郊野的旅况:时间是从五更时分到天色微明,景物是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相交织,人物的内心情感完全融化在所描绘的周遭景色之中。6个名词,像6盏聚光灯的照耀,具有极为强烈集中的效果;又像江上流云掩映的数座青峰,让人们去遐想和补充峰峦之间的空白。与温庭筠同时的诗人李商隐经过湖南长沙时,在他的《潭州》诗中也有“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之句。在温庭筠之后,黄山谷《次元明韵寄子由》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金元之交的诗人元遗山《甲辰秋留别丹阳》中的“严城钟鼓月清晓,老马风沙人白头”,元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人虞集《风入松》中的“未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都是出自同样的机杼和诗心。在新诗创作中,这一诗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运用。贺敬之年代中期所作《放声歌唱》中的“春风。秋雨。雾尘。夕阳。……轰轰的车轮声。嗒嗒的脚步响”,以及“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继承和发扬的也正是古典诗歌中“意象脱节”诗艺的一脉心香。 法国象征主义大诗人梵乐希(又译瓦雷里)为了说明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曾在《诗》一文中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诗比作跳舞。妙哉斯言!诗不是规行矩步的散步,而是风吹仙袂飘飘举的舞蹈。让我们欣赏那“意象脱节”或者说“语不接而意接”的舞姿吧!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xw/1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梅花上的雪泡茶,好喝吗
- 下一篇文章: 血压计正确使用方法,你的操作都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