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坪蜕变的灵魂记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谭新走进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高粱坪村,就像走进负离子世界。绿植如茵,花香扑鼻,流水潺潺,鸟语如啼。在村委干净整洁的接待室里,站在墙壁上琳琅满目的“荣誉台”下,我有些震撼。一百多块熠熠生辉的金色牌匾,编织成一个巨大的光环,陈列着过去的丰收,显赫着着现在的辉煌,也昭示着未来的理想。“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省文明村”“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全省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第三届十佳村规民约”“湖南年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湖南省最美河湖卫士”“益阳市示范河段”“益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祝中良,中等个子、不胖不瘦、肌肉结实、衣着整洁;浓黑的眉毛下,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与坦诚。祝中良宣讲党的政策志愿。采访之前,我很冒昧地用电话联系过他。说湖南省作协正在组织“湖南百名作家写百村”大型文学创作活动,高粱坪村在省作协指定的百名村庄名单内,想采访他。虽然我的住所离高粱坪就二十公里,闻过他的名,但没见过他的人,作为上过央视和人民日报的名人,不知是否会屈尊,心中便有些忐忑。电话那头的热情与谦恭,在夏日的高温里给了我清爽和舒坦,于是有了这次采访。一家两制的辍学少年祝中良在家排行老四,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一共七姊妹。父母长期患病,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初一读了半期,无奈之下辍学了。父母知道他爱读书,他在班上出类拔萃的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可是,家里缺钱,供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有困难。在饿着肚子读书还是吃饱饭种田的选择上,只能选择后者。祝中良从此帮父亲种田:插秧、割禾、施肥、看牛,打农药,帮母亲做家务:煮饭、洗衣、喂猪、打猪草。小小年纪,扛起了家中生产生活的重担。看到小伙伴们天天兴高采烈上学,小中良心里羡慕极了。他渴望上学写字,渴望学知识。看牛的时候就用赶牛的棍子在地上写,有时用食指当笔,把天空中的云朵当纸,在虚空中写,写得入迷时,就高兴地踮起脚,想要把那朵写好字的白云扯下来;他还喜欢阅读,没事就找有字的东西来看,别人扔掉的报纸、别人不要的旧课本,他都看得津津有味。他至今记得少年时重复做着一个相同的梦:坐在一艘大船上,船的头等仓里堆满各种书籍,他想去看书,却怎么也走不进那个仓!心里一着急,自己变成了那艘船,周围是惊涛急浪,行驶却平稳安然。有个声音在耳边说:在人生中,寻找一份灵魂的支撑,让生命燃烧,让生活流光溢彩;在生活中,永不言弃,奋力拼搏,始终坚信:灵魂支起人生蓝天!辍学后三年的劳作,少年祝中良长成了成年人的样子,成了作田里手,用乡里的话说,抛粮下种、犁耙推筛都是样样精通。更让人吃惊的是他那一身力气,单手能举起一箩筐谷,双手能扳倒一头牛;担两百斤的湿谷子,在涝泥巴田里如履平地,掮百多斤的菱角桶(一个扮桶只掮一个角),在茅草子路上行走如飞。夏日的黄昏,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塘边柳树上的知了也拼命地喊着热,重复着单调悦耳的叫声。全家9个人围着禾场上拼凑的“桌子”吃饭。“桌子”是在旧扮桶上搁一块门板拼成的。禾场上有几堆还没晒干的谷,只放了两条凳子让父母坐着,其他人都是站着吃。祝中良夹了点坛子剁辣椒,三扒两搅吃了完饭,放下碗筷对父亲说:“牙老子,我要分家。”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全家人莫名其妙。见祝中良一本正经的样子,大哥问道:“二弟你怎么了?要分么子家?”大姐也拿着筷子指着几间茅屋:“就这几间破草屋,有么子东西分啊?”母亲沉重地摇着头:“良伢几你想搞么子呀?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不好吗?”父亲一声不响,放了碗筷,操起一尺长的旱烟袋,就要敲他的脑壳。祝中良一步跃到一堆谷子的后面,很认真地说:“你们先听我把话讲完。我说的分家,不是要分东西,也不是要从家里分出去。我想了很久了,换句好听的话说,是搞‘一家两制’!”见大家一头雾水,他解释道:“我们家9个人总共就11亩田,除了牙老子,还有3个正劳力,4个半劳力,劳动力有多余。不如这样:家里的11亩田归我一个人作,收入交给耶娘充公;平时,我们各自想办法赚钱,赚了钱各归各。这样,每个人都有奔头,肯定会赚到钱,家里也会富起来。这就是一家两制。你们想想看,多好!”父亲把烟杆子收起来,给烟嘴装满烟丝,巴嗒巴嗒抽。父亲不反对,就是默认。娘老子与其他兄弟姐妹也点着头。这一年,他14岁。祝中良说起这段少年往事,眼里有辛酸,也有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定与自信。14岁与大人们一起在沅江芦苇荡里砍芦苇,分的钱不比大人少。手上的泡、脚上的脓、脸上的血,身上到处可见的疤,那是苦的希望。15岁上资江工地挑土,每担泥巴都过称,比大人挑得还要重。肩上的痂、脚上的瘤、手上的茧,全身湿渌渌的衣,那是困的企盼。16岁学做泥工帮人建房,一天要砌千多块砖。泥刀上的泥、脚手架上的土、墨线上的灰,每块窑砖上淌着的汗,那是累的丰收。17岁学会烧红砖窑,自己用手工制成的一块块泥砖,在数丈高的圆型砖窑里,烧上7天7夜,眼里的血丝化着熊熊火焰,将泥巴烧成钢铁般坚硬,那是意志的见证。也许正是有了少年时代这些苦与累,辛酸与艰难的沉淀与积累,才有了后来当上村支书的高瞻远瞩与义无反顾,才有了高粱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进步。乡村振兴的文化灵魂祝中良于年起担任高粱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12年了,在古人眼里,12年轮回为一纪,代表和谐与圆满。如12属相、12星座、12时辰、12金钗、一年为12个月等等。44岁开始的12年,是生命中最灿烂的季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祝中良说:“这12年,我尽力了。”“尽力了”三个字,是祝中良谦逊的表达。何止是尽力?尽职尽责,还有尽情尽心,他都做到了。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年4月,高粱坪村由石桥庙村、和平村、先锋村三村合一。当时有两顶帽子戴在全村位村民头上:软弱焕散村、贫困村。两年后的年,整体脱贫;完成村级道路拓宽平米、破碎公路修复平米、沟渠衬砌平米、提质改造公路米、全部完成厕改及黑水治理户、绿化覆盖率达95%、建百姓大舞台,村民休闲文化广场平米、建农耕文化馆平米、收集展示祖辈留下来的农耕用具与生活用品多件......“国家森林乡村”“省级文明村”诸多荣誉如雪片般飞来。谈起高粱坪的振兴,祝中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高粱坪的振兴,首先是文化的振兴,文化振兴才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说这句话的时候,祝中良底气满满,侃侃而谈:“乡村是一座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花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根植于本土文化;尊重和爱护本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文化振兴鼓励农民敢于思考,敢于尝试;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乡村内在动力,拓宽乡村发展渠道,增加农民创收渠道,有利于实现物资富裕、生活富裕......”常有人说:“听说祝书记只读了五年半书,没想到讲起话来有这么高的水平。”旁边的第一书记贺建军笑着说道:“那是老黄历了。我们的祝书记现在可是大学生呢。”驻村第一书记贺建军是赫山区税务局一位副局长,来高粱坪蹲点当一书记已有5年多。他解释说:“祝书记通过自学考试,已拿到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毕业证书了。”说起祝书记的自学之路,村干部们都说那是“文化情结”所产生的动力。也许在娘肚子里的时候,这个情结就生了根,而从小爱读书却失了学,反而让这个情结根深蒂固。当上支部书记后,这个情结开花散枝。他要让全村人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要让全村9.8平方公里土地上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在乡村振兴的沃土里,植入文化灵魂。如果你来高粱坪,有几个地方美不胜收,会让你留恋忘返。这是一个典型的湖区村,从蓝天上往下看,像一个镶金嵌银的巨大棋盘,错落有致、四四方方。沟渠纵横,像棋盘上金色的格线;农家点点,像棋盘上银色的棋子。走进这个棋盘,如果没有路标,你会分不清东南西北。油黑发亮的沥青路、遮天蔽日的绿茵群、清澈透明的渠水、白墙绿瓦的房屋、一年四季都有的鸟语花香,你会情不自禁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你也会顿时发出感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国道益阳段向南不到一公里,八字哨镇的中心位置上,闻名遐迩的高粱坪村就座落在这里。按着路标走,几分钟后,高粱坪村农耕文化陈列馆就出现在面前。我是第一次参观村办的农耕文化馆,在记忆中,截至年11月止,全国只有60家(湖南2家)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村办的寥寥无几。无疑,祝中良的高粱坪村走在全省全国的先例。陈列馆只有两层楼,不算宏伟但算得上精致。一楼主要展示内容包括赫山农耕文化渊源、传统农耕技艺、农耕生活习俗、乡村振兴等方面。收集了近现代农耕器具、民俗用具、民间手工艺品等藏品。有纺纱车、犁铧、风车、石磨、蓑衣、扮桶、猪槽、算盘、脚盆等乡村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农耕农具及器物,每一件展品上都有一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xw/11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小故事巴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