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首好诗探诗词真义上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4864397296457&wfr=spider&for=pc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读着诗词长大的,以至于在中国人的心田深处都有着专门用来种诗词的一方净土。在经历良辰美景、悲欢离合、世事变幻时,某一首诗词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映入人的心帘,在共鸣之中,让人不禁咏叹,顿生感慨万千。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 那么,到底什么是诗词?好的诗词究竟好在哪里?诗词又有怎样的意义?最近,一则新闻让大众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著名作家之女贾浅浅以她满篇“屎尿”的“诗词”进了中国作协发展名单。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这个时代美丑不辩,善恶难分。很多所谓的诗人把腐鼠品尝的有滋有味,甚至推出“审丑”的理论。相由心生。对于每个时代也是如此,怎样的时代灵魂就有怎样的时代诗篇,正如春秋争鸣,多有辩士策论;南北朝乱世,多有浮华骈文;唐诗尽显唐之真风;宋词深藏宋之雅韵。笔者在此追根溯源,以个人浅见,探讨诗词本来该是怎样的真义。诗词的意义笔者认为,诗词的意义在于启迪人的心灵,让人和不同的境界产生共鸣,从而使人获得超脱和升华,越来越接近人生的真谛。一首真正的好诗,能让人置身于某种境界之中,同时能唤醒人的灵性和赋予人能量。魏武帝曹操行军缺水,便告诉将士前有梅子林,于是将士口中生水,望梅而止渴。读一首好诗远胜于可止渴的梅子,更像是从九天之上落下的山泉中洗涤和滋润自己的心灵,从而让人不至于窒息在俗世泥潭之中。宋仁宗时期名臣夏竦有一首诗《偶成》正如这样的山泉:非才遍历清华地,悟佛方为止足身。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 唐僧念动真言,解救悟空于五指山下;也能念动咒语,约束不听管教的顽猴。读一首好诗,就如同得到唐僧口中所念真言和咒语,一念之间,可得天地神佛相助,能平复心猿意马,度过一难又一难。修道之人李白的《将进酒》正是这样的诗篇,表面看似劝酒,让人喝醉,实际则是在教人放下忧愁,如何坦荡洒脱而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上阳台帖(局部)唐李白故宫博物院诗意、诗韵和诗境个人浅见,要分辨诗词好坏,还得从三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也是诗词的三个组成部分:诗意、诗韵和诗境。简单来讲,诗意是诗词中所表达的意象画面,诗韵是诗词中所体现的音乐韵律,诗境则是诗词中的精神境界。欣赏一首诗,都是先观其诗意,听其音韵,再细细品味和感悟其中的精神境界。这就好比是认识一个人一样,先看到他的长相,听到他的声音,再深入交流中发现他的品性境界。一首好诗,诗意、诗韵和诗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无意,只有韵和境,则为音乐;如果无韵,只有意和境,则为文章;如果无境,只有意和韵,则只能叫做打油诗。诗意和诗韵是诗的基础,诗境则是诗的灵魂所在;而不论是诗意、诗韵还是诗境都讲灵性二字。灵性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欣赏诗词正如神游于山水之间,欣赏的不仅仅是表象上的山高几何,水深几尺,更是欣赏山水内在的灵性。何为灵性?粗略来看,灵性大概就是可跳出俗世中物质表象禁锢,能与天地之道和谐一致,升华到心灵的更高境界而能与神明沟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取自《论语》)。南宋牧溪莲燕图遍观古往今来,诗中灵性大者正如修道者李白,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古人有言:集日月之灵气,汇天地之精华。通日月变化之真而变化,与天地造化相善而和谐,由此大概灵气可生。诗意的灵性诗意的灵性形式上在于凝练,即用最少的文字涵盖最深的内涵,正所谓:微言大义。一是因为文字多,所配的韵律也越复杂,越难以被人记住,从而大大降低诗词的穿透力;二是因为无声胜有声,文字越少,读者可想象的空间则越大,恰如国画中的留白。所以,很多凝练的古诗,往往用白话翻译之后,便失去了很多灵性。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论用怎样的白话去翻译,都会大大降低其中的灵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前面所说,诗意构成了诗词的画面。具体来看,诗意包含着很多不同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既有统一和谐,又有对比变化,有时还有诗人赋予的超越意象本身的特性。诗意的灵气则蕴含其中,比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意象“绿蚁酒”和“红泥炉”之间,“红”和“绿”都是颜色,却形成对比。“蚁”和“泥”都存在于微观之下的细腻之物,但动静相形。意象“雪”和“炉”之间,都是冬日所常见之物,用晚雪之寒更加反衬出小火炉的温暖和明亮。雪竹图元佚名弗利尔美术馆 “欲”和“无”恰似“有”和“无”,“能饮一杯无”好像没有人在其中,实际已经带入主人和客人两者,主与客看似无言,其实则是在把酒畅谈。这正是无声之中听有声。整体来看,前两句为近景,第三句为远景,远近相形,画面的层次感油然而生。最后一句中,主人问客人能否在这寒雪天中饮酒,更是一种细腻的关怀。这种细腻和意象“蚁”“泥”“炉”“雪”的细腻相统一呼应,从而让整首诗浑然一体,心景交融。小小的一首诗,可品味的灵性却近乎无穷。另外,人所见闻的世界都是感官构建过的世界,也就是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高明的画家会根据物体本身的特性,还原出人们忽略的景色。诗人也是如此,他们也会在意象层面跳出寻常表象,带着读者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本真。比如叶绍翁《游小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关”字体现的正是春天的灵性,化无形抽象的春色为有形活泼的生命,在描写春天本真的同时,道出了万物有灵的真谛。我们再品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全篇都是由意象组合而成。其中,“枯藤老树昏鸦”既是空间上具象的近景,又有着时间上的沧桑古远;既有藤与树的缠绵相依,又有鸦和树的若即若离。“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一片江南温馨的乡村景色;“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芜、西风萧瑟、瘦马难行,恰好与渡人小桥、清润流水、烟火人家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烘托出离乡凄凉之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空间上的远景,又是时间上的近景,“断肠”的无声之疼和“枯藤”之“藤”在音声一致,相互呼应。从整体上来看,整首诗由具象到抽象,由近到远,由景到情,和谐统一又存在对比变化,从而让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孤身一人置身于苍莽的灵性之感。中国自古以来,艺术中的琴棋书画诗是相通的。从现代以后,艺术又新添了摄影、电影等。一首真正的好诗则能超越诗词之外,在琴棋书画电影等艺术领域之中融会贯通。比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最后四句对应便是国画中的留白,: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苍茫天地,一粒沙鸥,飘飘无依,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元代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西风萧萧,吹皱了一湖秋波,我听到洞庭湖的发出吾老矣的长叹。一夜之间,湘水之神湘君平添了许多白发,化作一朵朵浪花随风而去。我摆渡着小船,满载一船清梦游于九天之上的星河,如梦如幻。我不知道到底是我醉了之时,湘君带我神游于此,还是星空倒影在水中,恰好与我这个过客相逢。来自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前些年上映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有类似的场景。笔者不禁联想,是否是导演李安读过这首诗,而得到了启发,尝试探索和神明沟通呢?未完待续~ 往期推荐庐山烟雨浙江潮秋蕊香·回乡登窗而望修心于刀箭之间观心集念奴娇·西湖怀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xw/10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制作方式和品类中,看康雍乾宫廷漆饰家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