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三巴

我偏愛以水路進入澳門。當幽貌的遐想穿過友誼大橋,飛船把我渡進澳門外港的懷抱,幾百年的濠江風月就會在眼前驟然清晰起來。

一上岸,碼頭的海風獵獵拂臉,當一棟棟明亮的歐式建築開始在視野內與亞熱帶的樹蔭互相掩映,街巷縱橫,市聲晴暖,光塵裏所有的舊年風情就會親切得近在咫尺。與澳門的相遇,有不少東西,是妳一定繞不開的。

比如,一碗溫熱的涼茶。涼茶文化是粵港澳地區傳統生活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養生智慧。在澳門,鬧市、偏巷、道旁、樹下,涼茶鋪或者涼茶檔多得數不勝數,草藥之馨飄得無處不在。

它們安靜地守護著一方人。無論妳是帶著一種何樣的心情來到澳門,它們都能進入妳的視野,讓妳和這種傳統的情懷撞個滿懷。王安石說:“茶之為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無。”我敢肯定,說的也是澳門風情中這種涼茶入世的平凡日月。

澳門的涼茶文化

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雞骨草、火麻仁、夏桑菊……這些都是在澳門最常見的涼茶種類。因為身世與草木有關,所以名字也大多扣著植物,扣著自然,像清明夏日裏從這裏飄過的一陣海風。

除了非遺項目的標誌,除了古色古香的招牌,澳門的涼茶鋪至今仍有使用銅制大葫蘆盛涼茶的習慣,頗有古風。關於涼茶鋪喜用銅葫蘆盛涼茶的傳統,我記得在民間民俗的記載裏曾有如此佳話流傳:話說當年林則徐在廣東禁煙,因勞累生病,有達者為其熬制草藥,並得以藥到病除。林則徐感恩有余,就送去一具銅葫蘆,寓意“懸壺濟世,普救眾生”。後來,醫家們紛紛仿效,使銅葫蘆盛涼茶的習慣就這樣在粵港澳的民間漸漸傳衍開來。

林則徐澳門巡視

我情不自禁伸手在一個銅葫蘆上摸了一下,忍不住,又摸了一下。其實,葫蘆裏裝的是什麽茶,茶是用什麽草藥熬制而成,對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茶滋於水,水藉於器。

銅之器物,自古就與悠久的涼茶文化結緣。所以古銅當屬遠年也當屬往事,觸摸它的質感猶如觸碰到歲月的皮膚,會喚起我對草藥之馨的無限眷戀,也會讓一些遠去的回憶驟然重現。

我兒時居住的地方就住過一位以賣涼茶為生的老先生,一個典型的草藥迷。我記得他家中有一面靠墻的中藥櫃,上下左右七排鬥,古木泛光,端莊典雅。嶺南地區潮熱多雨,每逢盛夏時節,老先生就會抓緊艷陽高照的大好時令,把各種名目的中草藥搬出來晾曬,在蟬鳴起伏的小巷深處,攤開一地古典的中國香。

茶滋於水,水藉於器

老先生是位慈愛的長者,知道我習畫,有一年還送過我一本年代久遠的中草藥對照圖冊,供我臨摹著玩兒,讓我在一畝初蒙的心田上去徐徐布綠,花開冉冉。

在老人家送我的這本舊書裏,我就曾見過一箋廿四味的古籍配方。鋼筆字。手寫體。尤記得那箋配方的記錄竟是如此氣派:水翁花、榕樹須、金櫻根、蔓荊子、金銀花、魚腥草、蒲公英、相思藤、冬桑葉、木蝴蝶、金錢草、白茅根、淡竹葉、板藍根……

活色生香的一串名字,似乎每一個都掛著露珠在紙上發芽,而每一胚綠芽也都穿透了時間,來到今日,讓我仍會情不自禁想起它們,想起它們在四季往復的時光裏如何獨自清寧,獨自等待,等待從換季的深巷裏傳來的第一響咳嗽聲。

澳門街頭的涼茶鋪

顧客去光顧涼茶鋪,店家一般都會主動問上兩句關懷健康的話,用語言為客人先把個脈。涼茶鋪的溫情,把舊時光裏同一範疇的美好保留下來,這裏包含手藝、茶溫、傳統與人情。

在澳門,涼茶生意的延續多以家族傳承為主。這種手把手的傳承之美也很溫馨,它讓清研的草香在這片島嶼上盤桓了幾百年,而且,仍然會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而賣涼茶的人,他們一輩子就那麽知足常樂地守著一宅老鋪,從早到晚,世世代代,在老鋪裏頭烹煮一鍋涼茶,也烹煮那四季往復的時光。

煲好的涼茶大多藥味淳厚、湯色濃郁,有點兒像普洱茶又略帶草藥的苦味。我要了一杯清心下火的廿四味,只是那麽輕輕一口,就有一股淡淡的苦味在舌苔上慢慢蕩漾開來。按照傳統中醫的說法,下火清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苦味。

澳門街頭的涼茶鋪

這是中國養生文化幾千年的生活積累,也是一種透視人生的真境界。可見,過日子也如品涼茶,理解了苦味,參破了苦諦,才說得上是真正品透了人生。喝涼茶清心,自有一種與別不同的感受。一碗微溫的涼茶,就能壓住一捧慌亂不安的神。

深諳澳門涼茶文化的當地朋友曾特意讓我欣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幾幀黑白老照片。照片裏,從涼果、報紙、吊扇、中式臺椅到舊式的收音機,目力所及的全部元素,既傳統又清雅,無不是舊時光裏那種散淡從容的市井風貌。

當然,還有蓋在瓷碗上防止涼茶散熱的那種圓玻璃,它們滴著新鮮的水珠,很溫馨也很懷舊,讓我看著看著不禁景然一悟:這焐熱的哪止是一碗茶呢,而是一方水土所蘊含的全部民俗與人情。隔著相片懷舊的紙頁,我仿佛還隱隱聽到了從涼茶鋪附近的清平大戲院裏傳來的戲曲聲。聲聲不絕。

澳門老字號之一:“大聲公涼茶”

在一個老字號涼茶鋪,我還見過精巧別致的手工小竹凳工藝品,晾掛在涼茶鋪的門口零售。它們用老式的紅色魚絲袋裝著,樸素地懸在陽光裏,有一種把歲月凝固在古老時光裏的況味。

關於這些手工小竹凳,坊間流傳的說法是,澳門的老涼茶鋪過去都擺著竹凳招呼茶客,如今不便擺在人行道,所以在門前掛點小竹凳,意思意思,表示此店是老字號。

不過,有人專程去請教,反饋回來的解釋是,這些手工的小竹凳其實是一位澳門傳統老匠人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因為做得精巧,很受遊客歡迎,所以涼茶鋪幫他做點零售。兩種解讀異曲同工,都有著一泊對傳統文化不渝的情懷,讓我由衷歡喜。

老匠人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

除了一杯溫熱的涼茶,到了美食天堂般的澳門,還有一捧手工的傳統美食是小饕餮們繞不開的。途經氹仔市區買完手信,走出門口偶遇店鋪充滿傳統韻味的櫥窗,令我驚喜不已。

櫥窗上面,除了數個老餅店懷舊版紙質包裝餅盒,還掛上了兩張小木凳,一把舊算盤,一把大葵扇以及幾個老餅模和竹簸箕,全是舊時光裏那些曾經再熟悉不過的居家小器物。它們古樸,原始,內慧。看似瑣瑣碎碎的溫情卻能形成一種強大又沈靜的氣場,為人流如鯽、車水馬龍的鬧市壓住一巷的喧囂。簸箕上陳列了幾個杏仁餅、核桃酥、老婆餅和紫菜蛋卷樣板,全是澳門最有代表性的經典小吃之一。

不過,我敢打賭,如今它們已經遠遠不僅是澳門傳統餅鋪的招牌手信,在旅遊文化日趨成熟,地域標誌越被重視的當下,它們早已上升為澳門的鄉愁符號。櫥窗裏,幾個原色的竹簸箕別有一種歷經歲月洗刷後的清素之美,比任何一種刻意的著色都要更為溫婉,更為淡定,正適合走馬觀花的遊客在路過澳門時一並懷舊一並念想,修復霓虹都市的舊夢。

澳門大三巴附近

幾個俏皮的年輕人嘻嘻哈哈地簇擁著在我身邊停下來,指著櫥窗裏展示的幾個餅模互相發問。我不知道他們的年紀,但對於眼前這些餅模的年紀,倒是心中有數。我曾經參觀過一個傳統老餅模的回顧展,大致了解過中國民間餅模的藝術特點。

作為傳統文化的密碼,我知道鏤刻餅模的材料多為梨木、桃木、棗木或者杏木,所以大致懂得,除了福祿喜壽花好月圓般的美好寓意,除了民間老匠人的一掌手溫,在眼前的每一個傳統老餅模身上,還枕著一撥大地的果香。

時光悠閑。櫥窗上的幾個小器物在陽光下顯得越發沈寂溢美。它們安然,它們不語,仿佛在靜默中與我們一同回憶,回憶那些豪江兩岸的流金歲月。我在澳門的街頭就這樣竟不知不覺地站立了很久,始終沒有離去之意。

也許,一方水土真正的美好,從來就不在顯山露水的潮流裏,也不在一擲千金的時尚中,而在這種淡處見真味的煙火人間,這種日升月落四季微茫般的寧靜裏。

幾輛貨運車在我身邊駛過

駐足間,幾輛貨運車在我身邊駛過,車身外印有“紫菜三文魚松鳳凰卷”的新產品廣告,前頭還特意加註了“首創”的字樣。

同行的老師告訴我,在澳門,幾家老字號餅鋪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商業競爭,所以新產品也層出不窮。貨運車朝著著名的官也街方向遠去,駛向那條美食如雲店鋪林立的手信街。

我突然很想感謝這些競爭。因為有競爭,它使每一門手藝的傳承就遠遠不止是傳承,而是有了各自的創新和發展。

氹仔官也街

我記得曾聽說過,作為澳門的標誌性小吃,澳門的杏仁餅是外地遊客從澳門帶走最多的手信之一,知名度要比任何一位澳門的明星都高。可見,一門傳統手藝的光芒也能照亮一方水土,為當地的文化去延伸一段不朽的傳奇。

順著澳門的美食地圖探訪尋幽,一路上,讓人念念不忘的傳統美食多得數不勝數。在傳統裏養心的澳門,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話:“傳統是祖先對後世的饋贈,傳承是後世對祖先的敬意。”

在澳門,這種互惠的光芒無處不在,且能自成氣場,使一方水土在容得下浩瀚的繁華時尚和異族文化時,也容得下自己民族古老的舊年風情。

與澳門的告別,還是走水路。踏著這城市通明的燈火上路,眼前的澳門天高地闊,一水環抱,使夜航的旅程顯得既莊重又浪漫,還夾雜有一點離別的淒美。

這份況味讓我忽然想寫詩為記,不巧的是,口袋裏只翻出一枚不曉得何時遺漏的硬幣。小小的硬幣瑞氣金光,上面還精致地印有澳門傳統舞龍的經典畫面,姿態威武,十分傳神,握在掌心裏,仿佛連遠年的鑼鼓聲都依稀可聞。

面對茫茫碧海,我轉身借走一疊滔滔的浪聲,借走一泊璀璨的燈光,懷揣向傳統致敬的一腔深情,輕輕把硬幣拋向水面,讓此時無聲勝有聲。

備註:本文首發《人民日報》(大地副刊)年02月17日。感謝作者授權,圖片來自網絡。

本号致力旅游文学,诚邀专业人士撰稿

传递文化体验,书写四海见闻

精彩文章纳入“游学列国”文丛

投稿信箱:kyfztm

.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白癫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gj/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