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品味宋词中的别样春天

宋词与唐诗分属于古代文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体裁。如果探究其根源其实也出自于《诗经》,只不过是一种经过变体之后的文学形式。实际上从文学角度去分析,“词”其实就是一种诗的别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

但无论是南朝还是隋唐“词”这种文学体裁,都未曾达到过宋朝时期的繁荣程度。可以说“词”的发展历史,虽然无法与“诗”相提并论,但是作为诗歌的一种别体,不仅蕴含了诗歌的灵魂与文化气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诗歌体裁。

宋词演化与艺术地位提升,以及文学思想内涵多元化

1.“胡夷里巷之曲”

“词”最初流落于民间的街头巷尾,是一种符合民众需求的文艺形式。但后来这种“俗乐”被收录于教坊之中,并在古代文人的唱和之下逐渐走上大雅之堂。教坊词多位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最初被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

随着“词”的不断发展与演进,逐渐变成了一种脱离乐曲而单独存在的文学体裁。唐朝建立之后这种被誉为“近体乐府”的文学形式,也基本上都流行于民间并被民间艺人所传唱。主题方面多以反映爱情、相思、离愁、别绪为主。

2.难登大雅之堂的“诗余小令”

所以,在当时社会中“词”在文人眼中,只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诗余小令”。虽然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也曾创作过一些词作,但也基本上都属于偶尔为之。直到唐末五代时期“词”这种“俗乐”,才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温庭筠、“花间派”、李后主等人,不仅对“词”的艺术魅力极为推崇。而且还纷纷创作主题多变、情感浓郁的词作,在这种契机之下“词”才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圈。虽然此时的词风多以绮丽婉约为主,并且含有很浓重的脂粉气但却开始被世人所接受。

3.可与唐诗比肩的文学体裁

时间发展到宋代时期“词”不仅脱离了,“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并且开始走上大雅之堂。“宋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上开始散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辉。并且以后来者居上的态势与唐诗并列为,古代文学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瑰宝。

宋词从令主流文化鄙夷的“胡夷里巷之曲”,一跃而成为宋代文坛上的佼佼者。不仅与其贴近百姓生活有很大关系,同时宋词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也极具文化魅力。尤其是宋代词人对“伤春悲秋”的继承与升华,更是让世人看到了极为细腻的文学情感。

宋代词人创作的词作中所表达的“春情”,相对来说要比唐朝诗歌更为委婉。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文学现象,主要与“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身魅力息息相关。由于“词”从诞生之日就以表达,内心最为细腻的情感与内涵为特色。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惜春”之情

晏殊作为北宋初期最为知名的文学大家,曾在十四岁时以神童之名晋升为进士。并且一直活跃于北宋初期政坛与文坛之中。纵观晏殊文学成就可以发现,晏殊虽然擅诗工文但却以词著称于北宋文坛,尤其是在“小令”层面更是蔚为知名。

据史料记载晏殊一生曾创作过一万多首词,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都已遗失。现存《珠玉词》首以及《全宋诗》中收录首。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说,晏殊散落诗词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晏殊词作风格可以归纳为含蓄婉丽、雍容典雅,同时还具有华贵而不卑俗、圆融而无锋芒等艺术特色。从其遗作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看,晏殊创作的诗、词、文等,内容多以吟咏富贵气象以及闲情雅思为主。但也不乏感时伤怀“伤春悲秋”之作。

1.惜春、伤春尽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首词是晏殊所有词作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不仅抒发了作者“悼惜残春”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难以追挽的伤感之情。笔者认为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就是“情中有思”虽然描写的是司空见惯的春景,但却极富文学魅力与哲学思想。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作者每创作一首新词都会饮下一杯美酒。去年亭台楼阁以及春景与今年十分类似,但是已经西下的残阳,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升起呢?实际上这三句词与“去年今日此门中”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词人站在亭台之上一边作词一边饮酒,看着眼前的景物突然有一种,去年今日颇为相似之感。于是才会写下“去年天气旧亭台”,过去的景物虽然可以重现,但是落山的夕阳却每天都有变化,亦或说根本无法再回到从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面对似曾相识的春景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中看庭前花开花谢。似曾相识的燕子又从南方回到北地了。此时此刻只有孤独的词人,还是在长满鲜花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浣溪沙》词中所描绘的场景,诗人独自在小园亭台中赋诗作词。每做一首新词都要喝一杯美酒,抬眼望去突然有一种感时伤怀的情绪。小园中的春景仿佛与去年并无差别,但是那已经西坠的夕阳却不知何时才能重升。

词人用看似平常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春满小园的清新景象。词人自己在这座小园中独自徘徊,虽然他在欣赏勃勃生机的春色,但是却突然笔锋一转写出了“伤春”之感。虽然“满园春色关不住”但又“无可奈何花落去”。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中的凄凉“春雨”

《绮罗香·咏春雨》是生活于南宋末期,婉约派重要词人史达祖的名作。这位文学家虽然满腹经纶但却屡试不第,所以一生都未曾有过入仕经历。但是作为南宋实权派韩侂胄的重要亲信,史达祖也曾有过风光一时的人生经历。

但由于后来韩侂胄“北伐”兵败,并被构陷为“奸臣”之时。作为韩侂胄的最亲信的堂吏,史达祖曾“受黥刑”并死于困顿。作为南宋末期词坛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达祖虽然一生坎坷、仕途不达,但是在婉约词创作上却具有较高成就。

史达祖撰写的词作多以“咏物”见长,由于他曾有过“北行使金”的经历,所以他在词作上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在他的很多词作中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凄苦与苍凉的身世之苦。尤其是在“北行词”的创作上,更是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

1.《绮罗香·咏春雨》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史达祖最为出名的咏物词,在这首词作中词人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以及多个角度的艺术视角,充分描绘出了春雨缠绵的绮丽景象。尤其是以“由近及远”的方式,去描摹不同视角下的春雨更是给人,留下一种难以释怀的春雨之美。

2.《绮罗香·咏春雨》中的“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朦胧的春雨裹挟着寒冷的春风,仿佛是在欺凌最早盛开的花朵。春雨中夹杂着的雾气将柳树笼罩在其中,这暮春时节的春雨仿佛在催促春天快点结束。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一整天,好像全天都笼罩于昏暗迷蒙的春雨之中。词人的愁情别绪仿佛刚要飘向远方,又被这绵延的春雨给挡住了。简而言之就是在淫雨霏霏的暮春时节,词人的愁绪都被雨水浇灌得支离破碎。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飞在雨中的粉蝶突然十分吃惊,为什么自己的翅膀会如此沉重呢?无法再次飞起的粉蝶只好落在西园。雨中的春燕仿佛我特别喜欢这种春雨,因为它们正在用湿润的泥土垒巢。它们在雨中飞来飞去最终飞回南浦。

“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如果从这两句词中所隐含的生意去分析,实际上写的是一对痴情男女,因为这场春雨而无法如约相会。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二人乘坐的华丽马车,在泥泞的道路上根本无法达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词人看过近处的春雨之后又极目远眺,他发现江面上的雨雾非常浓重,再加上此时的春潮越来越急促,所以漂浮在江面上的小船,根本无法找到隐藏在春雨和水雾中的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远处的山峰都被隐藏于水雾或烟雾之中,远远望去仿佛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仔细凝视之后发现这种感觉,其实与佳人的眉眼十分类似。这是一种极为壮观的比喻,将忽隐忽现的山峰比喻成佳人的容貌,确实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描写手法。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靠近残断河岸的地方依稀可以看到,岸边刚刚长出来的小草。但是在“新绿”出现之后河水中却漂着片片落红,仿佛带着激愤幽愁向东漂流而去。这两句既有实写同时也有词人的幻想。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还记得当年我们在一起之时,院子中的大门将梨花掩映于院内,我们两个在深夜秉烛夜谈。实际上最后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回忆,当年也是在这样的雨夜他曾与一位佳人共剪西窗烛。

笔者认为史达祖在这首词中营造的“春雨”之景,通过虚实相间、远近共叙的手法,为广大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暮春雨景图”。在这幅画作中词人为大家展示了,“千里偷催春暮”

以及“惊粉重、蝶宿西园”,还有“喜泥润、燕归南浦”等雨中景象,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暮春冷雨的凄凉与孤寂。

结语

笔者认为宋代文学家或者说词作家,笔下的“春恨”、“春雨”,总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以及令人读后久久不能释怀的思想内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宋代词人,创作的与春天有关的诗词作品,在“伤春悲秋”主题领域已经达到了无法超越的境界。

骆玉明《清雅闲愁——谈晏殊的《浣溪沙》词》

张灵禹《繁花散尽——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探讨及赏析》

陆永品《《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赵德铭《含蓄委婉余味无穷——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gj/1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