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翁说红楼梦14死亡有时候是
白癜风公益亲诊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601/6298333.html 文 香落书吧 文图:秋水翁 一 此为《红楼梦》第十三回笔记。其回幕:“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我翻看了《红楼梦》许多的版本,回幕中直接用到“死”字的,好似就这一回。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许多人都不愿意提及的生命结局,——中国人的文化元素里也尽量避免这个字,一般人用“去逝、归天、仙逝”等来说明人死之事,老百姓习惯用“去了”一词:“去了,去了”一了百了,似乎也有一种通透的领悟,也似乎带着一种洒脱。 有一年秋天去一个陌生的乡下垂钓,听见两个老头在小河边闲聊,其中一个人问:“你家老伴还在不?” 对方答道:“去见马克思了。”看看,把死直接看成一种笑话,大约他的生命里也就无比的敞亮罢。 而《红楼梦》里这几回贾府似乎不太安宁。 初时因淫事而死了贾瑞,又提及林如海因病而亡,紧接着便写秦氏之死。贾瑞的死,是该死:一个人死于欲望的无法控制,也算如他所愿。林如海之死似乎只是一处伏笔,——从此林黛玉真正成了孤儿了,此后真正开启了她寄人篱下的人生境遇。 秦氏之死,倒是死得有些悬疑,历来众多热爱《红楼梦》此书的人,总会想到她病得蹊跷——她死前给王熙凤投梦的智慧;他死后热闹得又有些过分。仿佛她死了,倒成全了贾府一片繁华和热闹,死亡对她来说,生命归于终结,回归凄冷,然对活着的人而言,倒成了一种象征。 二 此回开篇承接林如海病重,贾琏陪着林黛玉回扬州料理家事说起。二人这一走恐怕不是三两日的时间,而是几月或者半年之久,想想古时人远行之难——没有公路,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更不可能有高铁,所以千里之外,路途迢迢,离别的相思自然就成了古时人们的一种深切的情怀。 前不久去蓉城的望江公园,参观了唐代女诗人薜涛的墓。早闻望江楼上一幅千古对联,自古无人能对: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相传这位才貌双两全的女诗人,为了等待自己心爱的人归来,日日站在江边上,望着那个人乘船远去的方向,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时光就这样让容颜变换,让情感凝结成暮对长空的哀叹:江楼高耸,看不到孤帆远影回归;江水悠悠,流不尽日夜相思成梦。后人因为此情,筑楼配联以念此人。后来想想,不是那对联难对,只是这文字里所抒写的离别相思之苦、之痛,却难以用语言表达得明白。 所以回到小说这一回——“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这里面,何尝不是一种相思与离别之苦。要知道那时候王熙凤才不过二十岁,刚与贾琏结婚不久,生命如春之木、夏之花,怎能忍受孤枕独眠的寂寞呢。所以夜夜也不过胡乱地睡,胡乱地想,处于迷糊与恍惚之间。 她的这一恍惚,倒把秦氏的魂魄给招来了。 “秦氏从外面走来,含笑说:‘婶娘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素日想相好,我舍不得婶娘,帮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娘,别人未必中用。’” 这里秦氏讲了三个意思:一是生死的自然属性,作者借秦氏的口告诉人们一种生死观念。生与死是自然的规律,人从生开始,就走向死亡;从生到死,只是一段旅程。所以秦氏把自己的死说成“回去”,——回到生命来的地方去。二是与王熙凤告别,在贾府中,秦氏与王熙凤关系不一般,作为相亲相近的人,心灵自有一种相通,所以在秦氏死亡之时,前来给王熙凤投梦,符合人们对于灵魂的普遍认同。三是在秦氏自己离开人世时,已经预见到贾府即将从盛至衰,她不希望贾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而贾府之中的男人,都是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或者平庸之辈,不具备担当管理家族的才干,而王熙凤是非常有才华的人,向她交待自己的愿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那么秦氏又在王熙凤的梦里说了些什么呢?——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不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在这里秦氏讲了一种对人生、社会、事物和生命运行过程的感悟与认识。她借助于道家的哲学思想:祸福相依,乐极生悲的观点。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就开始转向,走向衰败。并指出贾府现在看着比较繁荣富贵,但哪有长久的运势呢?所以贾府走向衰落,这是必然。如果要保证贾府未来的根,不至于沦落到无立锥之地,可以事先谋划两件事。 于是凤姐便问是何等之事。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读到这里,我非常佩服秦氏的远见和才智。作者也许借秦氏的话,告诉世人治家的道理:什么可以使事业永继? 一是保留祖宗的根本,一个家族如果数典忘祖,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迟早木会枯,水会涸,哪里还有代代相传的事业呢?二是要使家族事业发展下去,即使在衰落的时候又可以重振起来,所需要的保障不是现在拥有多少钱,多少地,多少房……而是要读书,有文化。看看历史,几千年里留存下来的,也只有文化。为此我就想到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我想秦氏讲的这些道理,对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后来人治家,要深思啊! 只不过此时王熙凤正处于贾府的繁荣之时,她哪里意料得到将来之事。——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一味沉浸在当下的富贵享乐之中,那就只等死。 当凤姐还没缓过神来,只听二门上的云板敲了四下。这不是梵音,也不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这是丧音,——是秦氏之死的信息,也预示着贾府必将衰落的丧音。这丧音惊动了贾府里所有的人,也惊动了睡梦中的贾宝玉: “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 列位,你道贾宝玉为何有这样的表现?此时用“撕心裂肺”来形容,也不算过分。他是秦氏的叔叔辈,从伦理的角度上看,怎么会对秦氏的死有这样大的反应? 在第五回里,他曾在秦氏房里进入太虚幻境,完成了自己的成人之礼,而这个与她共云雨之事的人,就是秦氏,所以他与秦氏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秦氏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她有薛宝钗的理性与智慧,兼林黛玉的才貌和气质。所以在贾宝玉的心中,这是一个完美的女人,这样美好的生命应该长留在人间。然而突然听见她死去了,于是贾宝玉对美好生命的坚持动摇了,——原来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无论多么美好,多么地值得拥有,却是不可长久的。生命是一个线段,不是一条射线,它有起点,也有终点。他的心痛是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对美好事物消失的痛惜。——或许他从中有了对生命的另一种领悟,所以他后来喜聚不喜散。 他对秦氏的死,也是众人中最难受,最伤心的,这种伤心没有泪痕,却痛在心里…… 三 只是这不像贾珍的伤心那样,哭得泪人一般。——儿媳妇死了,自己的儿子尚且没有哭成泪人,公公却是这般样子?总让人感觉里面似乎藏着些猫腻。 而且他的行为也让人捉摸不透。众人问他这丧事该如何办理,他拍手道:“怎么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 所以这秦氏的丧事,也就办得空前的风光与奢华。 第一看丧期,单丧事中的停灵期,七七四十九日,作七次道场。在地藏经中有七七日内的说法,指七七四十九日内为亡者多做功德。后民间依此流传,成为为亡者“做七”的风俗。所请和尚道士上百人,如果换着一般老百姓,就这灵期的花销也得让人破产。 其二所用棺木,是薛蟠所送价值千金的万年不朽之木。这棺木也大有来历,是一位王爷预定的,只是这王爷出事,把这棺木放弃了。也就是说这样的棺木,只有皇族才能享受得起,而贾珍却用来给了秦氏,这是多大的荣幸啊!所以后来贾政说:“此物非常人可享。” 二则这木头来自铁网山。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无有铁网山的详细说明。 有一次回乡下正巧遇见村里死了人,听当地的坛师讲道经,说到铁网山:铁指不易改变的东西,形态稳定;网指亡、死,于是恍然大悟,——死亡是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 其三,还得有个像样的头衔。贾蓉不过只是一个黉门监生,所以秦氏的灵幡之上,挂的头衔太小,不显宁府的声威。 “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儿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 “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7]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这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 我读到此段内容,大觉得奇怪。明明写的是丧事,却又生出这买官卖官的事情来。看看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宫中的太监,乱天下者不计其数。——一部中华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太监史。而这戴权,正是受宠太监干预朝政的典型,居然可以擅自代理国家权力! 我想此处戴权前来,恐怕不是冲着丧事而来的,他似乎嗅到了什么气息,专程为卖官而来。你看这个老太监,对朝中官员的称呼“老三、冯胖子、老赵”,这是何等的嚣张和不可一世!好似秦氏的丧事,倒成了一场权力的交易,是他卖弄权贵的一次机会,实在是讽刺和可笑! 当然,秦氏灵幡上的那个头衔,也价值不菲,——整整一千两银子呢! 而来吊丧的又何止是太监。四大家族、王爷、候爷、达官贵人,——“如此亲朋你来我去,也不能计数。只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茫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来官去。” 死亡是一件悲伤和凄凉的事,死去的灵魂需要得到安宁。而秦氏的死,却被钱财装点得热闹非凡,被排场渲染得富丽堂皇,到底是一场丧事?还是一场闹剧?只待列位去细细品读。 四 也许作者借秦氏的死,要告诉我们的是: 离别生死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过程;风光繁华也许是一时的排场。 年8月1于金犀庭苑 *作者简介: 秋水翁,原名王勇,出生成都金堂。 喜欢文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感悟生活。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特邀顾问:乔延凤桑恒昌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湛蓝 顾问:王智林/李思德/李国仁/杨秀武 总监:徐和生主编:烟花清欢朱爱华锦 总策划:崔加荣策划:柳依依暖在北方胡迎春 编辑:陈风华莲之爱风碎倒影连云雷朱晓燕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自在花开眉如远山西西 理事单位: 广西北流市十字铺工业园松林瓷业 投稿须知: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gj/10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人社部答复全国31省市60岁农村老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