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12.17-.01.26)中医内科学专家。上海市青浦县人。年至年随上海名医严二陵学医。-年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进修。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曾先后担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学院顾问、教授。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肝郁气滞陈某,女,27岁。年7月13日初诊:两个月前,始觉胸闷,心悸易惊,旋即时觉心前区疼痛,心悸气短,情绪紧张则易发作,并伴周身乏力、头晕、肢颤,有时汗出较多,四肢觉凉。舌质淡、苔薄黄而腻,脉象细数。心电图检查:T波倒置,心得安试验阳性,其他检查正常。诊断为心神经官能症,经服心得安、谷维素等西药及温胆汤、归脾汤等方剂效果不显。细审脉症,此乃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以致心神不宁,治拟疏肝解郁、重镇心神。处方:旋覆花10克 车前子10克(包) 郁金1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党参10克 橘皮5克 佛手6克 炙甘草3克 珍珠母30克(先煎) 龙齿30克(先煎)。服上方20剂,心悸未发,心前区闷痛亦减,唯神疲、头昏仍存,纳差,宗原方,加谷麦芽各30克。上方又服20剂,精神转佳,心悸、自汗、乏力诸症均退,食欲增加,但睡眠较差,心电图检查正常,守上方,加养血安神之品以巩固疗效。随访年余,症情基本稳定。西医的心神经官能症,是常见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疾患,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理论中属于肝心两经的病变。从本案症情来看,主要侧重于肝,因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肝藏血,对人体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故头晕、肢颤、心悸等症频作;血汗同源,汗乃心之液,心虚则汗出较多,血虚则气亦虚,故见气短心悸、汗多肢冷等症。用药宜侧重柔肝解郁,佐以重镇心神,方中以陈皮、郁金、佛手、旋覆花疏肝理气,使气机条畅;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珍珠母、龙齿重镇肝阳以安心神;又用党参、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车前子引郁热以下行,故药后收效较好。前治用归脾、温胆诸方之所以效果不显者,是因为未曾注意肝郁气滞这一病理关键。心阳不振陶某,男,20岁。年8月30日初诊:阵发心悸,两月有余,并伴胸闷、气短乏力,动则易汗,有时呼吸艰难,四肢发凉,睡眠不稳,梦多且恶,面色稍见苍白,神疲肢软。舌质黯、苔薄白,脉象沉细。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未见器质性病变。就诊时心率58次/分。曾用安神镇静等中西药物,均未见效。此属心阳不振,气血瘀阻,以致心神失养,治当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处方:党参10克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炒枣仁10克,黄芪12克 丹参12克 炙甘草6克 附片5克 川芎5克 桂枝3克 龙齿30克(先煎)。服上方6剂,心悸、胸闷、气短消除,多汗、失眠亦有好转,唯肢倦乏力,四末欠温,原方增损续服6剂而愈。本例系因阳气不足,血行不畅,心神失养,故症见心悸气短、肢冷多汗、舌黯、脉细等。《伤寒明理论》指出:“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治以温通心阳、活血化瘀为主,方用党参、黄芪、甘草、附片、桂枝温阳益气通血脉;用当归、川芎、丹参、赤芍活血祛瘀通络脉。两队药物配合,相辅相成,可以加强疗效。此外,黄芪、当归相伍,有当归补血汤意,可以益气养血活血;桂枝、甘草、赤芍配合,寓桂枝甘草汤及桂枝汤意,可通心阳、益心气、和营卫、化水饮;辅以枣仁养心安神,龙齿镇心安神。诸药相配,气血同治,标本兼顾,故获良效。心脾两亏陈某,女,30岁。年8月19日初诊:妊娠8个月有余,近来心慌心悸,并伴失眠头昏,周身疲乏无力,甚则需卧床休息,食欲不振,二便尚调。苔薄黄,脉象细滑而数。诊时心率次/分,律齐。此系心血不足,脾运不健所致,法当补养心脾为主。处方:党参10克 当归10克 茯神10克 龙眼肉10克 黄芪12克 白术5克 甘草5克 莲子心5克 远志6克 竹叶6克 生牡蛎30克(先煎)。服上方6剂后,心慌心悸已平,余症亦均好转,唯睡眠欠佳,上方去莲子心,加生地黄12克、莲子肉10克。6剂后诸症全消。后足月分娩,母子均健。《丹溪心法》指出:“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济生方》亦强调:“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心慌心悸即是怔忡。本病的形成,主要由于阴血亏损,血虚则心失所养,而致悸动不宁。本例见于妊娠后期,怀孕期间母体需供给胎儿血液营养,即所谓“聚血养胎”是也。因而形成阴血偏虚,不能奉养心神,发为心慌心悸。同时由于患者脾虚纳少,以致血液生化之源不足,使虚者愈虚。证属心脾两虚,故以归脾汤出入为治。方取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用当归、龙眼肉、茯神、牡蛎、远志补血养心、安神定悸。复诊时以莲子肉易莲子心健脾益气,更加生地黄滋养阴血,俾气血得充,心脾得养,则诸症自然潜消默退。气血俱虚姚某,女,41岁。年4月16日初诊:心悸时发时止,已历五年,多于月经之前发作,生气或劳累之后亦发。作时胸闷,左胸偶有刺痛,恶热,容易汗出,大便正常,月经量少。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此属气血俱虚,心失所养。当以益气养血、镇心安神为法。处方:党参15克 炙甘草5克 当归10克 麦冬10克 丹参10克 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先煎) 赤芍10克 三七粉3克(冲) 红花5克 香附10克 炒枣仁10克。服上方6剂,心悸略有好转,心烦易惊,他症如前,再以镇心安神续进:珍珠母30克(先煎) 夏枯草10克 龙齿15克 琥珀粉3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生地黄10克 半夏10克 茯苓15克 生牡蛎15克(先煎) 车前子10克(包煎)。服上方6剂,心悸渐平,心烦亦减,夜寐转安,气短,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弦,再以原意出入,继服6剂,巩固疗效。心悸一证,有虚实之分。本案为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兼见相火偏盛。若单予益气养血,必助虚火内扰,故以养血益气与清肝泻火清心之品同用,使邪火去而心神安,气血旺盛,心得所养,心悸而平。备注:本文选自《董建华临证治验录》,董建华原著,董乾乾、饶芸整理,中国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图片、文字均源自网络,特表谢意。如有意进一步深入学习,请在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uiwenghuaa.com/swhcf/5371.html